1)第三十一章 即将出发_大宋:开局忽悠千古第一才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解试要三天不仅是体力活,也是对精神意志的考验,若是吃不好,恐怕也没什么精神考试。

  宋朝自英宗起,改为三年一次科举,主要是考虑到交通不便,解试一般在秋天进行,所以又称“秋闱”;省试在第2年的春天举行,所以又称“春闱”;

  省试后跟着就是殿试,殿试相当于皇帝面试,不用耽搁那么久时间,殿试完就公布榜单,即东华门外唱名。

  几日后,苏宓将杨易的行礼收拾好,竹筐里塞了干粮,大多是烙饼,火腿,方肉之类,还有许多肉干,这都是苏宓专门给他弄好的。

  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,没有高铁和航线,没有热动力,只能靠脚力和马力,所以赶考也是一大难题。

  就如拿苏轼举例,他出生在眉州(今四川眉山),苏轼要参加一次科考的话,他得从第1年的秋天就参加解试,然后在第2年春天从眉州出发到汴京参加省试,途中要走1个多月。

  杨易只得苦笑,在嫂子眼里自己恐怕还是一个为求学而努力的书生。

  他也不想解释,名声这种东西对他来说没什么实际的意义,只有那些清流名士才会为了名做出种种不可思议之举。

  离解试还有几天,他干脆不出去了,拿着这段时间买的书开始看起来,这段时间光是买书都花了好几十两,各种注解、小录贵的让他肝疼,倒是平时省吃俭用的嫂子这次倒是毫不心疼,给了他许多钱。

  苏宓惊讶道:“这么快?”

  她不由得不惊讶。因为这种作保的情况也是要送礼的,不然别人凭什么替你作保人。

  房间内,苏宓道:“你要解试,我去王坊正家通知一下。”

  王坊正是这片辖区的管理者,一个小官,杨易要参加科举,最好找坊正做保人。

  还有许多手续要办,首先要递考人的家状,这个家状就是家里的情况,祖上的背景,相当于后来的户口档案。

  然后乡里十人连保,必须有人担保,才能让考生是真正的学子,当然若是学子有问题,保人也得吃不了兜着走。

  宋朝的解试,相当于明清的乡试。

  杨易摇头道:“不用了,嫂嫂,保人的事情我已经处理好了。”

  杨易自然不是找的这里的坊正,而是前两天赵浅薇派丫鬟来告诉他,保人的事情已经给他处理好了,让他安心去科考就行了。

  就连苏宓也有所耳闻,她还拿此事来教育杨易,说别人跟你一般姓名,已经名传天下,你要努力云云。

  自诗会一别,已经有半个月了,杨易安心在家读书,偶尔出去画画,经过这段时间的发酵,杨易的大名传遍汴京城。

  一首雁丘词将他推到了极高的地位。

  残疾人是不能参加科考,因为宋朝的文官总览天下大事,既能在朝堂总督全国大事,又可以去军中当主帅,残疾人为官并不方便。

  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