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六百二十五章 阴谋出手_天唐锦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功近利,心浮气躁,自以为天纵之资可操控天下,终有一日亦要遭逢反噬,反受其害。”

  诚然,历史上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国力强盛、威服四夷,更完成了李二陛下一生未能完成之夙愿——覆灭高句丽,房俊却对其不以为然。

  国力之强盛,是因为李治上承贞观之治,几乎完全延续了李二陛下后期的政策,有贞观之遗风。到了高宗后期,朝政几乎被武则天一手把持,直至武则天登基之后,一直奉行着武则天的政治主张,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就算是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门阀世家的打压政策,也是在武则天手上得以进展与发扬。

  而李治以赤诚仁孝谋求太子之位,登基之后表面上对待兄弟手足仁爱有加,实际上一众兄弟却相继惨死,这其中很难说与李治毫无相干。

  登基之后便对一手扶持他上位的关陇贵族极力打压,甚至于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,不愿背负一个“过河拆桥”的骂名,借由废后之机,一手操纵“废王立武”之策略,将武则天推出来与关陇贵族打擂台。

  待到消除权臣大权独揽之后,将所有的罪名都尽归于武则天……

  不得不说,李治可谓将权术玩弄得出神入化,史上之帝王不知凡几,佼佼者更是数不胜数,但是权术之上能够超越李治的,却是屈指可数。

  然而一味的崇尚“术”,却忽略“道”的作用,便限制了李治的最终成就。

  否则依托着贞观之治留下来的遗产,四周除吐蕃之外再无强国,却为何仅仅博得了一个“贞观遗风”的评价?

  若是他的眼光更长远一些,魄力更强盛一些,何至于举国之力奈何不得偏处一隅的吐蕃,最终被吐蕃杀下高原,动摇了大唐之根基,埋下了大唐帝国覆亡之恶果?

  说白了,就是李治固然有能力,但是境界不够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